自然景區災情 亞泥出資三千萬復建

更生日報報導連結

上圖:花蓮亞泥新城山礦場東北側,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山稜線區域一帶,產生嚴重沖刷、沖蝕、崩坍破壞,危及下方居住富世村民安全。(記者田俊浩╱攝)

太魯閣山稜線沖刷崩坍 危及下方富世村民安全 
新城、秀林╱記者田俊浩報導 
近年颱風侵襲,花蓮亞泥新城山礦場東北側,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山稜線區域一帶,產生嚴重沖刷、沖蝕、崩坍破壞,危及下方居住富世村民安全,村民上山發現亞泥新城山露天礦場採掘面邊坡綠化施作迄今二十餘年未坍,不解一旁「自然景區」怎會出現災情,在富世村民集體向亞泥溝通擔心安危下,亞泥無私投入三千萬元進行災區復建,昨獲地方村民肯定。 
立霧溪樣貌 快速變化 
值得一提是,近年颱風,太魯閣峽谷蜿蜒其間立霧溪樣貌,正變化之快,就連太魯閣國家公園也於五、六年前,天祥、祥綠隧道間山體崩滑、其後數年燕子口前段,白沙橋、錐麓隧道相繼山體崩塌,以及今年慈母橋上方山壁坡地,新增兩道巨大沖蝕溝、迴頭灣大坍方、梅園竹村入口全坍,以及長春祠沖蝕水瀑沖刷,溪水暴漲,以及山區多處沖蝕溝等大災情,都讓太管處及洛韶工務段不得重視。 
露天礦場綠化 二十餘年無災 
反觀亞泥新城山礦區旁太魯閣國家公園山稜線區域一帶,新的沖刷、沖蝕、崩坍破壞,村民關切上山,肯定亞泥在新城山露天礦場採掘面邊坡綠化治理,迄今二十餘年未有坍方災情,反而「自然景區」出現災情,不免狐疑自然地景如此不堪,不敵氣候暖化,強降雨沖刷,顛覆過去只要做好自然地景保育復育,就會安全觀念。 
雖非礦區 亞泥仍自費復建 
部分村民無奈,因非礦區,無法要求亞泥直接將沖刷、沖蝕、崩坍破壞面,完全以礦場採掘面以五分坡成降梯方式開挖,確保下方居住富世村民安全:幸,亞泥傾聽地方需求意見,隨即無私投入三千萬元進行災區復建,進行植生護坡以及後續邊坡監測計畫。 
近年花蓮多次出現沖刷、沖蝕、崩坍破壞災情慘重,應驗二○○三間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與劍橋大學地質研究團隊發表在全球知名科學期刊「Nature(自然)」的「台灣島之侵蝕、逕流變化與地震間之關係」研究論文。 
陳宏宇論文指出,經研究逕流沖刷變化量最大地區是東部,其次北部、南部、西部地區最低,係因台灣島近半世紀地質變動快速,侵蝕率上升,主要是地震造成土石崩落、颱風引起的山崩及土石流,在颱風期間豐沛雨量形成山崩與土石流使溝谷中沈積物來源增加。 
至於經濟部地質所也於去年表示,以梅園竹村為例,上梅園位於中橫公路天祥至洛韶中間,由迴頭灣步道進入,而該區域至地質為白楊片岩及谷園片岩,包含千枚岩、雲母片岩、綠色片岩、矽質片岩,而向源侵蝕力量,在綠色地表上留下巨大傷口,而這樣作用會一直在重複發生。 
經濟部地質所說,山崩在斜坡上是經常發生自然環境作用,台灣地理環境特殊,高山土地面積佔三分之二,有部分都會區週邊與山坡地圍繞,在颱風豪雨地震侵蝕及風化作用下,寫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山崩歷史。 
在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引發小林村大規模崩塌事件後,現在山崩調查成為防災教典課題之一,面對快速而劇烈的環境變遷,現代山崩調查工作也與曾經發生山崩且鄰近有保全的對象為優先調查對象,提供給國家防災工作參考。 
至於山崩分為淺層、深層崩塌,淺層崩塌及崩塌物來自於地表的風化及沿線及土壤,厚度通常在數米,所謂深層崩塌,則包含了地表以下深度達十餘米甚至數十米上,不可不慎。